• <input id="i8c4g"><object id="i8c4g"></object></input>
  • <blockquote id="i8c4g"></blockquote>
    <input id="i8c4g"><s id="i8c4g"></s></input>
  • 法治網首頁>>
    2022年2季度網絡涉法謠言辟謠效果分析
    發布時間:2022-09-01 09:53 星期四
    來源:法治網輿情中心

    4月


    4月網絡涉法謠言辟謠榜單共梳理、匯總10起熱點事件,圍繞謠言持續時間、傳播渠道、產生地域、類型以及辟謠平臺等維度綜合分析,篩選兩起關注度較高、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研判,以期為網絡辟謠工作提供參考借鑒。





    4月以來,隨著全國各地加強疫情防控力度,各類涉疫謠言層出不窮??傮w來看,本月各地涉疫謠言同質化嚴重,主要圍繞防疫政策、防疫人員及物資等話題,如多地均出現“封城”謠言。但值得注意的是,期間出現不少造謠者為博取關注、刺激輿論情緒,刻意捏造挑動特權猜想、地域矛盾的現象,社會影響惡劣。如網傳山東鄄城對疫情期間私自外出居民剃頭,官方澄清網傳視頻為“惡搞”;網民在微信中編造“嬰兒做核酸被志愿者捅死”引發熱議,警方調查發現實情為一嬰兒因不慎被棉被遮蓋口鼻窒息等。本月突發案事件多發,輿情發酵過程中伴隨謠言滋生,攪亂輿論場秩序。如安徽靈璧縣漁溝中學一學生被毆打致死,輿論場上流傳有多人毆打一人、打人者為校長外甥、死者父親系退伍軍人等視頻,推動輿情熱度迅速攀升。當地警方及宣傳部門兩次發聲正面回應,證實相關視頻系惡意嫁接或編造。


    就謠言傳播渠道而言,短視頻平臺及微信社交群組仍是謠言傳播主要載體。造謠者多通過抖音、小紅書或在微信群內發布剪輯、拼接后的視頻,輔以描述、解讀性文字說明。值得注意的是,“東航失事原因鎖定副駕駛”謠言最初出現于境外,隨后在國內微博等平臺傳播。有關部門應對此類謠言時還需提高國家安全意識,及時作出回應澄清,打破境外勢力借時事熱點捏造謠言抹黑攻擊我國的不良意圖。


    辟謠速度方面,10起謠言有8起在24小時內被澄清,表明各地政府部門對于謠言的響應速度與重視程序均處于高水平。男子編造金華某女性從事特殊執業傳染87人謠言被行拘以及唐山一女子捏造“嬰兒做核酸被志愿者捅死”謠言被傳喚兩起事件,均系警方實體工作閉環后對外發布,盡管辟謠時間略顯滯后,但社會效果良好。從辟謠效果來看,本月有八成謠言事件在官方出面澄清后迅速平息,尤其是涉疫謠言,輿論反響較好,可見隨著各地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政法機關能夠騰出更多力量依法精準打擊涉疫謠言,凈化網絡空間。



    典型案例分析



    1. 網傳廣西南寧“女子在網紅店前被當街強奸” 媒體及時廓清謠言


    4月16日,據極目新聞、《南寧晚報》等媒體報道,15日晚,網民爆料稱廣西南寧某網紅燒烤店門前發生一起鬧市強奸事件,相關視頻在當地微信社交群組及抖音等平臺廣泛流傳,輿論關注度較高。涉事店鋪工作人員向媒體表示,實為客人酒后發生爭執,店方報警處理,民警到場后,一方客人拒不配合并意圖襲警,警方使用防衛噴霧后將其控制。16日,南寧市公安局長崗派出所工作人員稱,網傳強奸一事不屬實。對此,多數網民認為捏造此類謠言影響惡劣,呼吁追究造謠者責任。


    網傳內容中,“鬧事強奸”這一情節極具吸睛效果,加之有民警“出鏡”,更增添謠言的“現場感”和“真實感”。從辟謠效果來看,輿論普遍譴責造謠者“帶節奏”行為,對報道內容表示信服。但就輿情應對角度而言,澄清內容由媒體披露,信息發布層級及權威性不足。加之警方工作人員在接受采訪時僅表示網傳內容不實,而未詳細闡述事件全貌及后續處置工作,易引發輿論追問??傮w來看,盡管通過媒體等社會力量澄清謠言是有效辟謠手段之一,但公安機關需對謠言社會影響及發酵風險進行綜合研判分析,對于可能引發社會爭議或不利于自身形象的謠言,仍需主動還原事實真相,推動實體處置與輿情應對的雙閉環。


    2. 網傳山東鄄城對疫情期間私自外出居民剃頭 官方回應被質疑處罰力度不足


    4月5日,網民在快手、抖音等平臺發布短視頻,視頻稱山東鄄城鳳凰鎮戴有紅袖箍的志愿者抓住一名疫情期間私自外出的居民后,使用推子為其剃頭。相關視頻經曝出后迅速引發熱議,網民紛紛譴責基層防疫人員濫用權力、任性妄為,呼吁有關部門調查嚴懲。對此,鳳凰鎮政府相關負責人4月6日接受大眾網采訪時表示,網傳視頻為4人擺拍的“惡搞視頻”。鳳凰鎮派出所所長劉傳舉表示,已對視頻制作者進行批評教育,當地政府對于違規發放紅袖箍的兩名村干部予以通報批評。輿論場上,多數網民指責視頻制作者擾亂公共秩序;但也有觀點對官方說法表示疑問,如人民網評論稱,當地部門對視頻攝制者只是批評教育,讓人心存疑竇,該視頻究竟是不是惡搞視頻。


    此前湖南、河北、河南等地曾曝出有基層工作者因居民不配合防疫對其采取捆綁、游街等偏激手段的事例,引發輿論對疫情期間基層權力濫用的反感和警惕。因此,相關當事人擺拍視頻,故意刺激公眾情緒,在主觀惡性和社會影響方面都比較惡劣,應當依法予以嚴懲。然而,面對憤怒的網民和帶節奏的炒作力量,當地政府部門及公安機關雖迅速響應、主動處置,一定程度上扭轉了輿情,但處置力度未能對接輿論期待,導致追問持續。涉疫謠言關乎防疫大局和社會穩定,相關部門對那些蹭防疫流量、無底線消費疫情的造謠炒作行為,應依法依規、從重從快處置,有效提升違法成本,起到社會震懾效果。


    5月


    5月網絡涉法謠言辟謠榜單共梳理、匯總12起熱點謠言事件,圍繞謠言持續時間、傳播渠道、產生地域、所涉類型以及辟謠平臺等維度綜合分析,篩選兩起關注度較高、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研判,以期為網絡辟謠工作提供參考借鑒。



    從謠言內容來看,5月涉疫謠言仍占多數,但熱度及影響力有所降低,表明網民對謠言的甄別能力顯著提高。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涉疫謠言因情節離奇且具有較強的情緒煽動力,曝出后快速發酵,如網傳“北京一孕婦在醫院門口分娩”等謠言。當地有關部門辟謠及時,有效消除誤會。本月,部分網民針對惡性案件、舊案積案造謠,通過渲染案情、捏造案件調查進展獲得關注,如編造“杭州下沙連環殺人”“浙財女生遇害”“‘南大碎尸案’告破”等謠言。所屬地公安機關主動澄清謠言,但部分輿論對舊案關注熱度仍有增無減,輿情多呈現“長尾效應”。本月境外媒體惡意造謠、抹黑我國現象較為凸顯,如敵媒編造“停辦護照”“綠卡剪角”傳言攻擊我國出入境管理措施等。對此,有關部門嚴正發聲,有力回擊不實報道。


    就謠言傳播渠道方面,本月謠言分布較為分散,涉及微博、微信、貼吧論壇、短視頻平臺、境外媒體等領域。其中,微博平臺謠言發酵烈度相對較高,“哈爾濱洗車攤一男子被他人潑灑汽油燒死”“平頂山小女孩被同學打成‘熊貓眼’”等謠言事件均出現相應微博話題,閱讀量超億次;微信場域中,謠言多與疫情相關,系網民虛構涉疫信息通過微信朋友圈、群組轉發,如造謠“北京、長春封城靜默”“上海黃浦區西成里被強制入戶消殺”等。較之前幾月,本月視頻平臺作為謠言發酵和傳播渠道引人注意,典型案例即“B站虛擬博主謊稱‘因被拐賣消失半年’”事件,涉事者利用網民對女性權益保護議題的關切,通過虛擬主播身份“口述”的方式編造謠言,經過其粉絲和圍觀網民的雙重傳播,謠言的傳播能力與危害性得到增強。


    辟謠情況方面,12起謠言的辟謠工作均獲得較高的輿論認可度,其中9起謠言在48小時內被澄清;3起謠言辟謠時長超過3天,“B站虛擬主播自稱被拐賣半年”視頻發布11天后,平臺方才對涉事賬號采取處理措施,響應速度與處理力度均有待提升;哈爾濱男子燒傷身亡事件曝出后,當地警方先后兩次出面回應“黑惡勢力當街燒人”傳言,但首次發聲由于語焉不詳刺激輿情發酵,隨著二次回應則詳細闡述輿論關切,有效平息輿論質疑??梢?,處置部門若過于追求回應速度草率發聲,可能刺激更多追問,反而導致自身深陷輿論旋渦。此外,“南大碎尸案”告破傳言出現后十余天南京警方才通過媒體予以澄清,辟謠速度略顯滯后。


    典型案例分析


    1. 外媒造謠抹黑我國防疫、外交工作 相關部門迅速澄清阻斷謠言傳播


    5月以來,多家境外媒體針對我國防疫政策、外交工作等進行造謠。5月11日,有外媒炒作稱,中國網民爆料其近日出國前往加拿大留學時遭到中國“邊檢”阻攔,并以“現在嚴格限制出境”為由將其護照“剪角”。對此,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官方微信5月13日發文稱,境外媒體出現“停辦護照”“綠卡剪角”的假消息;北京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官方微博“@北京邊檢”同日亦發布聲明稱,相關傳言為不實信息。

    據新華網5月24日報道,5月23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發表演講,演講結束時全場起立鼓掌,但中國代表團未起立鼓掌并離場。對此,中國代表團聲明,澤連斯基演講時代表正在與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會談。網民則調侃外媒造謠手段低劣,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上述事例并非境外媒體首次利用國際事務造謠抹黑我國,此前美國頻繁借烏克蘭問題抹黑打壓我國,在東航航空飛行器事故發生后境外勢力也不斷造謠攻擊。就辟謠情況來看,有關部門分工明晰,辟謠工作快速及時,輿論對境外不良信息具有較強甄別能力。但從謠言影響力來看,上述信息不僅攪渾境內輿論風向,更在一定程度上歪曲我國國際形象,因此,如何在國際輿論場有效辟謠將成為國際傳播面臨的一大難題。有關部門不僅要堅守國內輿論陣地,筑牢意識形態防線,更需要強化縱深布局,積極搶占國際話語權。


    2. 網民散布“懸案告破”謠言引發關注 兩地警方處置略顯滯后


    5月30日,據荔枝新聞報道,5月14日,一網民于微博發帖稱,“南大碎尸案”犯罪嫌疑人,安徽省馬鞍山市一私人診所負責人、主任醫師江某已被南京市公安局刑偵支隊逮捕,該疑案歷時26年告破。對此,南京市公安局刑事偵查局30日接受媒體采訪時否認此事,并稱該案目前仍在調查中。另據紅星新聞5月31日報道,5月21日,該網民還曾發帖稱黑龍江齊齊哈爾一名66歲男子于近日被哈爾濱市公安局呼蘭分局逮捕,此人疑為“呼蘭弒警案”真兇。哈爾濱呼蘭區警方回應稱,網傳信息皆為謠言,目前本案仍在偵辦中,不方便透露具體案情。警方還表示,涉事造謠者此前還曾發布“南大碎尸案”虛假信息,目前相關微博賬號已被禁言,涉事網帖已刪除。輿論普遍指責該網民“造謠成性”,呼吁依法予以嚴懲;另有部分網民追問兩起案件偵辦進展,少數網民質疑警方辦案不力。

    綜觀輿情發酵態勢及輿論反饋,兩起“舊謠新傳”引發的社會負面影響有限,但隨著“懸案”重現公眾視野,警方辦案進展及案件細節再度引發輿論追問。在此背景下,兩地公安機關在十余日后才通過媒體發聲澄清,響應速度及辟謠力度均略顯不足,導致網民討論不斷。這提示各地政法機關,需對此類針對司法案件的造謠現象予以重視,及時發聲攻破謠言,對情節嚴重的可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充分發揮法律的震懾效應。


    6月


    6月網絡涉法謠言辟謠榜單共梳理、匯總10起熱點事件,圍繞謠言持續時間、傳播渠道、產生地域、類型以及辟謠平臺等維度綜合分析,篩選兩起關注度較高、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研判,以期為網絡辟謠工作提供參考借鑒。



    從謠言內容來看,6月謠言發酵烈度及社會影響力普遍處于高位,涉及突發事件和考試的謠言接連曝出形成疊加效應,引發輿論對安全、公平等議題的關注。本月,河北“唐山燒烤店打人案”震動輿論場,女性安全議題持續高熱。此后一段時間內,女性遭毆打、強奸等突發事件的謠言頻現,如“唐山女研究生被強奸”“江西上饒多名男子街頭圍毆一女子”等。這些謠言刻意渲染女性人身安全受威脅的社會環境,虛構極端案件挑撥性別對立,放大社會痛點問題,以達到吸引眼球、收割流量的目的,性質極其惡劣。此外,涉警謠言也搭車出現,如“丹東襲警案中警察身份為假”“河南警察毆打致老人死亡”等謠言,抹黑公安民警執法形象。目前部分地區警方已在辟謠后對造謠者采取刑拘等處罰手段,輿論反響良好。


    全國高考和多地中考于6月舉行,相關謠言隨之多發。具體來看,涉考謠言主要包括四大類:一是造謠考試作弊,如網傳“高考數學泄題”、安徽“黃山考生高考時拍視頻作弊”;二是造謠閱卷不公,如網傳遼寧高考地理疑現審閱失誤;三是造謠考試難度,如網傳“今年福建高考數學平均分為37.8分”;四是造謠考生分數,如“江蘇考生英語0分總分533分”。就謠言性質而言,多數涉考謠言系炒熱點、蹭熱度,影響力有限,但仍有少數謠言引發輿論對于社會公平、教育體系的討論,具有潛在發酵風險。


    謠言傳播渠道方面,本月謠言分布較集中,主要在微博、微信、抖音三大平臺。值得注意的是,微博傳播的謠言廣度、速度、輿論熱度均高于其他平臺。一些案例出現跨平臺傳播現象,如網傳北京三里屯保安不認24小時核酸只認48小時一事,系網民發布其微信社交群組的聊天記錄,因內容離奇、吸睛,隨后相關截圖擴散至微博等多個平臺。應對此類謠言需要辟謠部門具有較快的響應速度,及時阻斷謠言發酵勢頭。


    就辟謠效果而言,本月選取的10起謠言中,有9起經相關部門辟謠迅速平息,輿論認可度較高。河北“唐山燒烤店打人案”發生后,網傳被打女子去世,盡管當地婦聯、醫院等部門先后發聲辟謠,但由于涉事女性一直未露面發聲,加之“燒烤店被拆”“央視采訪車被砸”等邊緣性謠言接連出現,導致輿論疑慮未除,官方辟謠效果不佳。5起謠言澄清時間超過72小時,其中江西贛南師大澄清女子稱在校內被領導下藥性侵,網傳上海浦東發生強奸殺人案等突發事件因情節復雜,辟謠周期較長,表明相關部門調查、回應速度有待提升。


    典型案例分析


    1. 網傳四川瀘州學生被圍毆致重傷 官方辟謠翔實有據獲贊


    6月9日起,網絡流傳四川瀘州鳳鳴鎮某學生被4名成年人圍毆致重傷,相關信息附有事發現場照片、視頻。該信息源于當地微信社交群組,迅速向微博、自媒體號等平臺傳播擴散,衍生多個版本,包括被打學生曾遭遇二次毆打,傷情嚴重已死亡;打人者系黑惡勢力、地頭蛇,其兒子是瀘州交警,派出所包庇不處理等。6月11日,瀘州市公安局網安支隊官微發布情況通報,還原事件原委,并就網傳的五大謠言進行澄清。據警方調查證實,該事件系交通事故糾紛引發口角爭執,處警人員到達后即將雙方帶至派出所調查,打人者已被公安機關依法處以拘留并處罰款的行政處罰,不存在“黑惡勢力”“包庇”等情況。通報還提到,公安機關已對6名編造、傳播、散布謠言者進行處罰。輿論場上,多數網民點贊警方處置高效迅速,呼吁嚴懲造謠者。


    總體而言,瀘州警方應對該起謠言得當有序,有力平息輿論疑慮,體現出極高的輿情素養,值得各地有關部門參考借鑒。首先,該起謠言誕生之初并無較高輿論關注,謠言惡劣程度、發酵速度亦無明顯風險,但瀘州警方敏銳跟蹤謠言發酵軌跡,在48小時內完成核查并以官方通報的形式公開回應,輿情意識和響應速度均表現“在線”。其次,官方通報內容翔實,一一列舉網絡流傳的謠言并進行釋疑,還援引醫院診療報告、監控視頻等事實證據增加可信度,毫不回避輿論對于當事人“背景情況”的關切,做到有理有據、開誠布公。最后,通報對毆打他人的唐某以及6名造謠者的處罰結果,促成輿情應對與實體工作“雙閉環”,起到社會震懾效應,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2. 網傳高考出現“泄題” 教育部門迅速處置回應掃清疑云


    6月7日,甘肅一考生于百度貼吧等平臺發帖,稱其在高考數學全國乙卷考試期間于QQ群發布試卷照片,詢問解題方法。此事并非個例,另有網民發現廣東某考生在數學全國新高考I卷開考前,即通過社交媒體賬號“澤嘉”詢問試題答案。多起爆料疊加迅速引爆輿論場,相關話題在微博等平臺發酵擴散。多數網民猜測高考出現泄題,追問事件原委;另有部分網民猜測涉事考生“背景深厚”,討論焦點隨后轉移到教育公平等層面。

    6月8日,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官網發布情況通報稱,經公安機關查明,數學全國乙卷事系考中作弊,甘肅某考生違規攜帶手機進入考場,開考后拍攝試卷發至QQ群尋求解答未果;數學全國新高考I卷事,系惡意編輯“占坑帖”。真相至此浮現,除甘肅考生考中作弊之外,其他泄題說法均為謠言。輿論場上,網民普遍對官方回應表示信服,但也有部分網民追問考生如何帶入手機并發送信息;另有少數網民質疑監考人員玩忽職守,追問處罰措施。

    此次,教育部考試院高層級表態,對于高考期間輿論反響強烈、社會影響較大的輿情反應迅速,及時作出情況通報澄清謠言。但通報中未就作弊考生設備來源、監考人員處罰結果等輿論關切作出回應,導致輿論場上仍有追問??傮w來看,中高考期間相關謠言五花八門、種類繁多,各地反應迅速,辟謠通報發布快、質量高、輿論反響好,表明相關部門具有較強的網絡輿情意識和引導把控能力。



    END


    來源:《政法輿情》2022年第15、18、24期


    作者:法治網輿情中心輿情分析師 于夢妍


    編輯:彭曉月 李思彤


    獨家原創作品 轉載或引用請注明來源及作者


    責任編輯:劉音
    最新黄网站网址在线的
  • <input id="i8c4g"><object id="i8c4g"></object></input>
  • <blockquote id="i8c4g"></blockquote>
    <input id="i8c4g"><s id="i8c4g"></s></in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