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姜東良 見習記者 李 娜 通訊員 馬聰聰
如何讓群眾真正感受到司法為民的溫暖?近年來,山東法院把群眾對司法的需求與期盼作為工作目標,通過解決群眾“急難愁盼”贏得民心民意,通過智慧法院建設讓群眾享受便捷司法服務,通過推進訴源治理促進社會和諧,讓群眾感受到了守護美好生活的司法力量。
“要把司法為民理念做到實處,就要讓群眾真切感受到司法溫暖,把好事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鄙綎|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張甲天說。
群眾最需要解決什么就先做什么
2019年12月,淄博市萬通公司因經營過程中的對外擔保問題陷入困境,進入破產清算程序。萬通公司是一家福利性企業,有60余名殘障職工,企業破產后殘障職工再就業困難較大??紤]到這一現實因素,淄博市中級人民法院指導管理人提出“企業和殘疾職工打包整體接收”方案,在不停產停業情況下實現新舊企業無縫銜接,安置職工117人,處置破產財產3.22億元。
緊扣群眾“急難愁盼”,解決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今年1月至2月,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部署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涉民生案件集中執行行動”。其間,全省法院共拘傳4418人、拘留259人,給予369名當事人524.13萬元救助資金。
同時,還重點開展了“辦證難”“騰房難”專項清理,特別是執行案款專項清理取得實質性、歷史性突破,保持了“動態清零”,確保勝訴當事人合法權益及時兌現,讓群眾切實感受到司法力量。泰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老舊小區無法辦理房產證等歷史遺留問題逐項研判,為破產開發商相關主管部門提供法律指引,消除顧慮,使長達30余年的歷史遺留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數字賦能開啟司法服務便捷模式
一組數字說明了信息化建設給司法服務帶來的提能增效:2018年以來,山東法院收到網上立案申請893.4萬件,18.9%的案件在工作時間以外立案,2021年網上立案平均審核周期為13.5小時,遠遠短于法定的7日審核周期。
近年來,山東法院高度重視智慧法院建設,以網上立案為突破口,研發訴狀自動生成系統,開辟網上交退費、網上鑒定、網上保全等渠道,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努力實現“線下一次辦好”“線上一網通辦”,滿足群眾的多元化訴訟服務需求。今年7月上線的山東智慧法院4.0系統利用類案知識腦圖,構建民事類案智能審理系統,可一鍵自動生成高準確率的裁判文書,推動了全流程網上辦案向實體審判智能化發展。
目前,山東法院已建成1500余個互聯網法庭,每個案件平均庭審時間縮短為1.9小時,使“面對面”與“屏對屏”相得益彰。今年3月以來,全省法院線上開庭15.3萬次,盡量使“審判不打烊、公正不掉線”。同時,在線下實行“肩并肩”現場幫辦式服務,幫助群眾完成網上立案、現場查詢、材料上傳等服務事項,全省法院組建126個上門訴服“預備隊”,為困難群眾提供預約立案、上門立案等服務,讓群眾真切感受到貼心服務。
強化訴源治理促進社會和諧善治
2月25日,棲霞市20多名果農與一家農資店因農資款項產生糾紛。為做好案件調解,由棲霞市人民法院城鎮法庭指導,在當地果業糾紛調解委員會、村委會、網格員共同努力下,雙方自愿達成調解協議。
近年來,山東法院積極推進訴源治理工作,推動各地開展“無訟村莊(社區)”創建活動,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訴前。淄博市周村區人民法院建立“杏元子村微法庭”,村委會、鄉賢和法官“三聯調解”,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汶上縣人民法院積極借助村級人民調解組織、村“兩委”“五老會”等基層組織,對于婚姻家庭糾紛或者群眾在生產生活中因瑣事產生的紛爭,由基層組織借助約定俗成的家風、村規等幫扶說教,矛盾糾紛化解效果良好。
此外,山東法院探索建立“以繁簡分流為重點,以分調裁審改革為主線”的新型辦案模式,重塑解紛格局,把不同類型的案件導入不同程序,劃分不同“跑道”,讓糾紛通過最適當的方式解決,推動簡案辦理駛入“快車道”。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打造“速裁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特邀調解員”調裁一體化辦案團隊,建立民商事速裁團隊53個,對團隊辦案情況實行量化考核管理,2020年以來濟南法院案件平均審理周期較改革前縮短28.8天,一審服判息訴率較改革前上升2.21%。據統計,目前山東法院結案率從2018年的86.3%提高到2021年的91%,辦案周期從87.7天縮短至60.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