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報駐韓國記者 王剛
近年來,因被強征勞工索賠等歷史遺留問題,韓國與日本關系屢次跌至冰點。為了打破韓日關系僵局,韓國謀求解決二戰時期被日軍強征勞工索賠問題的民官協商機制7月4日啟動。7月下旬,韓國外長訪日時亦表現出同日方協商改善關系并摸索解決被強征勞工索賠問題合理方案的意愿。然而,最新的民調顯示,韓國民眾尤其是被強征勞工受害者及其家屬反對就此問題倉促與日本達成所謂的“一致”。在這樣的背景下,8月9日,韓國外交部組織“二戰被強征勞工對日索賠民官協商機制”第三次會議,但受害者方面擔心政府對日讓步過多,因此并未與會。
索賠爭端延宕矛盾日深
近4年來,韓日兩國圍繞二戰被強征勞工索賠爭端反復糾纏,迄今無解。
2018年,韓國大法院(即最高法院)分別作出裁決,要求新日本制鐵和三菱重工對被強征的韓國勞工進行賠償,但日本政府對此強烈反對,涉案日本企業也拒絕賠償。韓國被強征勞工受害者的訴訟代理人遂向法院請求強制出售涉案日企在韓資產,以賠償被強征勞工受害者。
韓媒預計,韓國法院最早將于今年9月對三菱重工在韓資產進行變現,對新日本制鐵在韓所持PNR公司股票的扣押命令目前也已進入司法程序。
韓國強制執行上述變現程序的原因是日本和相關企業沒有遵從韓國大法院的判決,否認賠償責任。日方則認為,根據1965年韓日政府簽署的《請求權協定》,索賠權相關問題“已得到完全且最終解決”。兩國間圍繞此事難達一致,心結難解,特別是日本曾因韓國大法院凍結日企在韓資產實施貿易報復措施,引發韓國政府和民眾的強烈不滿,兩國矛盾隨之日益加深。
受害方拒絕與會表不滿
尹錫悅政府5月正式上臺后,開始采取措施緩和韓日關系,而如何解決二戰被強征勞工索賠問題成為兩國關系能否改善的關鍵所在。7月4日,韓國外交部組織第一次“二戰被強征勞工對日索賠民官協商機制”會議。7月14日,第二次相關會議舉行。7月18日和19日,韓國外長樸振訪日并會見日本首相和外務大臣,提及被強征勞工索賠問題,表示將在相關企業資產被變現之前提出對策。
對此,韓國受害者市民團體和律師表現出強烈批判姿態,宣布不參加民官協商機制相關會議。他們譴責作為加害方的日本企業無動于衷,而作為受害方的韓國政府卻焦急地行動,并認為這已不僅是“低姿態”,甚至“可以說是屈辱”。
7月26日,韓國外交部向正在審理此案的韓國大法院民事審判第二庭和第三庭提交了意見書,強調韓國政府正與日方保持外交協商,爭取尋求符合韓日共同利益的被強征勞工索賠問題解決方案。8月9日,韓國外交部組織“二戰被強征勞工對日索賠民官協商機制”第三次會議,但受害者方面并未與會。
受害者方面表示,韓國外交部7月底向大法院提交意見書,稱正對解決賠償問題作出外交努力,這“純屬欺騙行為”,因而拒絕出席會議。受害者支援團體“民族問題研究所”譴責尹錫悅政府“看日本政府臉色”,并指出受害者對民官協商機制相關會議能否順利解決被強征勞工索賠問題深感憂慮。
批日解決問題誠意不足
韓國全國經濟人聯合會8月11日公布的一項面向居住于韓日兩國1632名民眾進行的“韓日國民認知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受訪者認為政府應積極改善韓日兩國關系,但在被強征勞工索賠等歷史遺留問題上,兩國民眾仍存較大分歧。
51.1%的韓國受訪者認為,在發展面向未來的韓日關系同時應解決歷史遺留問題,27.6%的韓國受訪者認為,只有在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前提下,才能考慮未來。相較而言,僅有6.8%的日本受訪者認為,為發展面向未來的韓日關系,需像德國歷屆總理一樣,反思戰爭并誠懇道歉和賠償。
不少韓國媒體和專家認為,目前日方解決被強征勞工索賠等歷史遺留問題的誠意不足。
韓國《東亞日報》近日發表評論認為,韓國政府應調整討論被強征勞工索賠問題和“慰安婦”問題解決方案的節奏,更加沉著、冷靜地思考如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分析人士指出,雖然尹錫悅政府與岸田文雄政府改善韓日關系的意愿強烈,但由于被強征勞工索賠問題始終牽動著韓國民眾的敏感神經,且兩國就該問題依然癥結難解,因此韓日關系改善之路難成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