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設于2017年的“京司觀瀾”是北京市司法局的官方微信公眾號,目前憑借龐大的粉絲群穩居首都司法行政系統龍頭。為探究其運營秘籍,小編對該賬號進行觀察分析,并邀請官微編輯王寶奇進行深入訪談,最終發現在定位、運營、語言以及服務等方面保持高度的專業性是“京司觀瀾”穩中有進的重要秘訣。想要學習政務新媒體運營經驗的朋友,快跟隨文章一探究竟吧!
1.明確自身風格,把握定位之“?!?/span>
對任何賬號來說,風格定位的準確把握都是運營基礎。小編王寶奇坦言,與公安、法院、檢察院等“自帶流量”的政法機關相比,司法行政系統稍顯“低調”,公眾對其職能認知也不甚清晰。因此,在內容發布上,“京司觀瀾”以首都司法行政系統工作宣傳為主,將公共法律服務、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等專業性強、與公眾密切相關的內容進行多形式編排。例如,“京司觀瀾”以“vlog打卡”的形式,帶領公眾深入了解首都公證、法律服務、司法鑒定等機構和服務流程,以提高公眾對司法行政系統的認知,打開首都司法行政機關的“知名度”。
2.穩定高頻發文,保持運營之“?!?/span>
互聯網時代,只有保持穩定高頻的信息發布,才能滿足受眾信息需求,增強粉絲粘性?!熬┧居^瀾”深諳此道,逐步摸索出自己的運營節奏,目前基本保持單日推送兩次,日更新四條的發文頻率。除了保證發稿數量,“京司觀瀾”也積極策劃內容,增強話題趣味性。比如,緊抓“節日”“節氣”等特殊時日,將其與首都司法行政工作聯系融合,在“國際禁毒日”,“京司觀瀾”發文闡釋《北京市禁毒條例》的立法流程、制度亮點等內容,將這一特殊紀念日與北京司法局立法工作巧妙融合;而在剛剛過去的“七夕節”,“京司觀瀾”則拋出“租個女友過七夕合法嗎?”“分手后可以索要‘青春損失費’嗎?”等兼具討論度和趣味性的情感類涉法議題,增強文章可看性,從而提升普法效果。此外,“京司觀瀾”也把握時機“蹭熱點”,如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推出“冬奧小課堂”系列文章,并開辟“冬奧遇上《民法典》”專欄,在提升賬號活躍度的同時,也順勢就運動員肖像權、名譽權保護、滑雪運動中的風險承擔等內容進行普法。
3. 減少官話行話,提升語言之“?!?/span>
作為政法機關的官方賬號,“法治”和“政務”的雙重屬性似乎決定了“京司觀瀾”專業性、嚴肅性的整體風格,但嚴肅不意味著說教,專業也不等同于無趣。在保證內容準確客觀的前提下,為提高推文的吸引力,運營人員也做了很多新的嘗試。首先,在行文中減少官話、行話的運用,極大限度地去“公文化”,用百姓看得懂的生動形象語言提升內容可讀性。其次,運營人員保持充分的網感,在文章標題等方面積極嘗試最新網絡用語、諧音表達等“新媒體化”表達方式。比如在2022年世界地球日當天,賬號發布推文《今天這日子有點特殊……》,省略號的運用充分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點擊閱讀,取得較好傳播效果。此外,對于“yyds”“又雙叒叕”等網絡流行詞,“京司觀瀾”也進行大膽嘗試,切實了解受眾喜好,提高賬號與受眾的貼近性。
4. 加強政民互動,盡顯服務之“?!?/span>
政務新媒體不僅是官微,更是集發布、互動和服務三位于一體的重要媒介。除每日信息發布外,“京司觀瀾”也不斷加強政民互動,拉進與粉絲距離的同時也提升了法律服務效果。以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為例,“京司觀瀾”除及時發布考試安排、證件領取等相關通知,貼心提醒考生注意事項外,還將微信公眾號作為與考生互動的重要平臺。以“網友”的口吻對考生留言、意見建議進行誠懇回復,從細節之處展現運營人員的貼近性和專業性,從而提升賬號吸引力。
作者:法治網輿情中心 靳雪林 中國傳媒大學實習生 羅琳
指導專家:中國傳媒大學 陳銳
新媒體編輯:李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