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依古麗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根植于儒家德主刑輔,明德慎罰的思想基礎,從而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人性化的法律制度。這些都是優秀的傳統法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特有的憫恤寬仁的“恤刑”制度
所謂“恤刑”,就是指不濫用刑罰。恤刑觀念最早出現在《尚書·舜典》文獻中:“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惟刑之恤哉!”意即考慮到刑罰可能濫用失當,量刑時要有憫恤之意,使刑罰輕重適中。在恤刑制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三縱”“三宥”制度?!叭v”是指老耄、幼弱、愚蠢犯罪,因考慮其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或免或減其罪。而“三宥”是指不識、遺忘、過失犯罪,因這類犯罪非故意犯罪,故減輕其刑。以上制度是基于“仁”的考慮,法律上對老人、兒童、篤疾、孕婦這幾種人犯罪予以減輕刑罰或免刑。例如,在法制相對完備的唐律中所記載的: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篤疾者,不加拷訊,流罪以下可以贖罪;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篤疾者,犯大逆、殺人等死罪可以上請減免,一般的盜或傷人也可以贖罪;年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有死罪不加刑。對于孕婦,北魏世祖時就規定:“婦人當刑而孕,產后百日乃決?!边@種制定也為唐以后各代所沿襲。
基于儒家孝親原則而形成的“留養”制度
此制度又稱“存留養親”,是指犯罪人的直系尊親屬需要侍養,而家中除了犯罪人以外別無成??;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犯罪人犯的不是不可赦免的死罪,允許上請,可免去死刑以侍奉尊親屬;如果犯罪人應處以流刑,可免發遣,徒刑可緩期,待尊親屬去世后再執行。留養制度在北魏時就已入律,并為后世所沿襲,它是中國古代法律家族化、倫理化的體現,更是符合儒家所恪守的有關傳宗接代——“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孝道理念的要求。
尊重生命——預防冤假錯案的發生以及平冤昭雪制度
在其中,具體由這么幾項制度組成。其一就是“乞鞫”制度?!捌蝼丁笔菨h代復審制度,漢律有“有故乞鞫”的規定,就是說對原司法機關的判決不服,允許當事人上書,向上級司法機關請求復審。復審期限是三個月,過了三個月,便不得請求復審。漢律關于乞鞫的規定,是漢代統治者出于“慎刑”考慮,并企圖緩和階級矛盾,同時通過這項制度,也能對司法官吏執行法律的情況起到監督檢查的作用。此外,封建統治者為“恤刑慎罰”“施行仁政”而采取的另一個重要措施還有“復奏、會審”制度。該制度始創于漢代,在漢朝法制中創設有疑獄評議,上報復審制度。歷經以后各朝各代的法制演變,逐步形成了一般對“徒”以上案件,實行初審后由上一級審判機關復審和審核的制度。對于死刑,北魏世祖時定制,凡死刑“獄成皆呈,帝親臨問,無異辭怨言乃絕之。諸州國之大辟,皆先讞報乃施行”。也就是說,死刑執行前,須奏請皇帝批準,方可行刑。這就是所謂“復奏”。隋時定為“三復奏”。唐代貞觀初,太宗李世民以“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復生”,規定決死刑,在京師“五復奏”,在諸州“三復奏”,犯惡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殺主一復奏。唐以后各代均實行了死刑復奏制度。同時,在中國傳統法律制度中,為監察下級司法機關對案件的審理是否有失公正,并對冤假錯案能夠進行及時糾正的措施還有被稱之為“錄囚”的制度。所謂“錄囚”,是指上級司法機關對在押囚犯的復核審錄,漢代錄囚有“皇帝錄囚”“刺史錄囚”“郡守錄囚”。關于“皇帝錄囚”,此事始于東漢明帝時期。而刺史之制始于漢武帝時期,按照規定,刺史于每年秋冬季節到郡國巡察,成為“行部”。刺史行部的主要任務是“省察治狀”,這當然包括審核獄訟情況,東漢時仍沿襲此制,并且將這一措施擴到皇帝錄囚。
防范刑訊逼供的“鞫獄”制度
鞫為審問之意,“鞫獄”即進行審訊和判決。漢代司法官在審理案件時注重收集證據,除收集書證、物證、證人證言以外,還重視收集被告人的口供,而收集口供往往搞刑訊逼供。經審訊獲取口供后,三日后再次審訊,目的是看此次供詞與上次是否有出入,從而使受審者有更正供詞的機會。然后,對被告宣判。司法官對被告宣讀判詞,這叫“讀鞫”。若被告對判決不服,請求復審,這叫“乞鞫”。
獨具特色的行政、司法監督、監察制度
在傳統法律制度中所涉及的有關行政、司法監督、監察機制中有“登聞鼓”制度。所謂“登聞鼓”其實質就是一種古代特有的直訴制度,即冤枉者不服判決,可以不受訴訟審級的限制,直接訴冤于皇帝或欽差大臣。晉武帝時期始設登聞鼓,該鼓懸于朝堂外或都城內,百姓可擊鼓鳴冤,有司聞聲錄狀上奏,這種制度彌補了絕對禁止越訴的不足,加強了自上而下的司法監督,客觀上有利于百姓冤情上達。這一制度自建立后,后世各封建王朝歷代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