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強 (復旦大學法學院院長)
又到畢業季。經過若干年在江灣魔法學校的訓練——無論在實體教室里,還是通過虛擬網絡空間——大家終于練就了小法師的一身本領,可以出師了。作為職責,我需要給你們一段臨別寄語,分享一些大家或許會同樣有興趣的關于職業發展的想法。
法律道路千萬條,大家胸懷熱愛、身藏法力,已經作出了自己的選擇。在各自的崗位上,你們一定會思考未來的職業前景。作為中國最優秀的法律人群體之一,你們也有責任思考中國法律人的未來、踐行理想的方向,因為你們的事業將決定中國法的未來。那么,現在到底最需要什么樣的法律人?我想,今天的中國,不僅需要乘法律之風翱翔的人,更需要能帶著法律高飛的人、需要能在理念上理解中國、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法律人。
這個時代需要深刻理解中國的法律人。在復旦度過的這些年,中國和世界都發生了許多事情,不少與法律相關。你是否想過,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海內外許多事情為什么會發生?在更大的時空背景下深入解讀中國,這對于優秀的法律人之所以尤為重要,是因為這個時代的急劇變化已顛覆了一代人理想中的許多法治想象和法律神話,你們也往往牽扯和糾結在各種可能自相矛盾的價值張力中,需要理念之錨為自己定位。
從根本上說,國家主導是中國的底色。中國傳統中的法從來不是自帶價值光環的皇冠明珠,法律始終深嵌在集權型政治結構中;經濟崛起使國人漸獲自信,而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仍在動態平衡;親親尊尊的禮教作為傳統意識形態已被揚棄,根本價值觀的新型共識尚在官方倡導的形成過程中。各種制度和意識的變遷相當緩慢,甚至必然反復。千年的輝煌、百年的沉淪,新興的大國、舊有的格局;國家主導模式如何優化,很多問題一時并無答案,也不會有唯一正確的答案。不過,黃河九曲,百川歸海,歷史大勢并未改變。三百多年前,這片土地上最深沉的思考,是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三十多年前,我們這所法學院激情洋溢的口號,是把法律意識注入民族靈魂。這是從臣民到公民的思想轉型,是從傳統社會到現代國家的制度迭代。一代代人周折前行,以博觀約取的理性聲音、中道而行的變革精神默默努力。深刻理解歷史和世界中的中國,理解中國法的定位和中國的方向,才能堅守自我、不淪為唯上唯書的法律工具,才能啟迪心靈、成為帶著法律高飛的力量。
這個社會還需要妥善解決問題的法律人。這里所說的問題,包括但重點不限于法律類的問題。世界上的問題并不是以學科的方式存在的,科際界分只是為了更好地分析和解決問題,而非讓專家們各自畫地為牢。要帶著法律高飛、讓法治精神成為普遍意識,依法合理解決各種問題是硬道理?;趯σ巹t的堅守,法律人最擅長的答案可能是:這樣做合法或不合法。對于一名法官,作出合法性判斷是最重要的職責,定性有助于解決問題。不過,如果你是一位律師、一位企業法務,客戶和業務伙伴一定還會問:那我們怎么辦?除了合法性判斷,你能否解決他們的問題?法學院確實可能沒有教過你怎么辦,因為在學科劃分上這往往屬于別的專業領域了。
然而,如果要使法律人和法治意識贏得尊重,除了判斷法律上的是非可否,法律人需要有能力提出方案,作為建設者、決策者,而不僅是輔助者、跟從者。建設性地提出方案、解決這些業務問題,往往是有準入門檻、有技術含量的挑戰。在法律講不下去,該講科學、講政治、講經濟的時候,如果你也能講科學、講政治、講經濟,就會有更多人愿意傾聽;如果你有能力告訴決策者或者作為決策者判斷,其他這些問題如何兼顧和平衡,就能更全面地應對質疑、辯駁謬論。這要求你立足自己的法律專長、又走出舒適圈,一方面不斷學習和掌握其他領域的業務,另一方面提升溝通和協同能力,通過合作來設計和評估各種方案,成為既能守住法治底線、又能博采眾長的社會引領者。
當然,要帶著法律高飛談何容易,滿足基本的職業期待對大多數人可能已經很辛苦。由于各種原因,如果經過努力,你仍然很糾結很艱難,怎么辦?沒關系,只要身心健康,年輕的資本就是試錯。根據一位業界前輩的經驗,有一些人可能天性就不適合從事法律工作,至少不適合從事某些崗位的工作。不必太勉強自己、也勉強那個崗位,相看兩相厭。世界很大,另一種生活方式或許更適合你的專精特長,熱愛和精彩未必是從一而終。許多法學院校友跨界發展、成功轉型,都卓然有成,也同樣是一種帶著法律高飛的姿勢。江山代有才人出,相信你們會以自己的方式與法律高飛。
(文章為作者在復旦大學法學院2022屆學生畢業典禮上的致辭節選)